一加产品经理:关于一加2的功能性定义

来源:互联网 阅读:- 发布:2020-09-23 04:44:01

来源:知乎问答

作者:张璇

一加产品经理:关于一加2的功能性定义

1.为什么要选择810

其实我觉得这个不是问题,因为没第二个选择,这也是高通基于标准ARM架构下的芯片,810依旧是今年旗舰机的最佳的选择(有人会说不是还有808),性能和基带的提升依旧非常领先,关于810大家最大的担心是功耗散热问题,其实我想说的是另外一个问题,99.9%的人目前手上使用的机器都不是这个芯片,关于散热部分的问题,更多来源于媒体的评测一些大家的揣测。究竟一加二在这块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你们不相信媒体的测试,等4号第一批用户陆陆续续拿到机器后,看用户的反馈再讨论不迟。810散热的控制其实也就两个方式:一、结构设计的优化;二、核的调度问题。关于第一点,主要就是PCB板的形式,面积,发热元器件的相对位置(比如led背光,SOC,摄像头,电池,几个主要发热元器件的位置),导热材料的使用,外壳的材料的导热系数。而第二点核的调度,不是大家想的只是关于几个核心这么简单,而是计算究竟几个核的运算是符合当前执行需要,不然会出现部分场景感知上的性能(比如帧率,卡顿,滑动)不如上一代产品性能的假象。如何更加平滑,让使用者无感知这种切换才是好的调度,这一块其实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

一加产品经理:关于一加2的功能性定义

2.指纹为什么不能按压,为什么是现在的椭圆形而不是其他形状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抛一个结论。指纹这个硬件一定会消失的,终极的形态肯定和TP合在一起,触摸即指纹,但是这个时间需要3年左右。而目前的技术,指纹必须是一个元器件,指纹放置的形式要不是正面,要不是背面。放在背面好还是放在正面好,在我们的认知中,正面会更直觉,看得到而且位置感知准确,同时解决了每次解锁需要拿起手机的行为。其实放在背面的指纹方案绝大部分设定的都是非按压的(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吐槽这个事情)。而大家讨论的重点,是为什么在正面还不能按压。以下主要讨论,为什么在正面还不能按压操作。

做产品,需要思考背后的需求和解决方案。我不太能接受的解释是,因为XX品牌是这样,所以这样是合理的解释。

我一直在和我们的产品经理讲述,产品经理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是创新的第一步。苹果的指纹是基于原有实体按键上的叠加,但是后续有了指纹以后,苹果还是非常卓越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把它和home键融合在一起,这个卓越的限定条件在iPhone的硬件形态和iOS的交互框架上(不能脱离硬件形态演进和系统生态讨论)

一加产品经理:关于一加2的功能性定义

有几个问题:1.但是苹果如果没有实体的home键,该如何解决指纹的问题;2.实体按键寿命和体验(比如苹果多任务的双击操作,很多人使用屏幕小圆点代替实体按键以增强按键寿命);3.安卓毕竟不是iOS,安卓三个标准按键该如何处理,如果home键处理成实体可按压,点击主页就和多任务,返回的体验不一致,如何处理这种体验的割裂感;4.按下去点亮屏幕后,再响应解锁是不是必要的步骤;5.按键的形状,美观度和品牌A面识别度如何解决

我们可能有的几个解决方案:1.取消按键,把指纹做在TP下面,视觉上完全隐藏。听起来这个方案不错,但是有几个问题,如果完全隐藏,用户怎么知道触碰哪个区域来完成指纹识别,如果位置不对如何提醒。可能的解决方案有四种:丝印、灯光、震动、触摸质感(比如光面亚面对照)。讨论完毕,发现这四种都不行。触摸指纹,最好的感受是很容易触摸到那个区域,并且可以定位防止偏差(而不是通过视觉的查看,或者摸索试错以后,震动反馈也很难精确位置反馈),而定位差异后,用户调整位置的时间,很容易被感知成指纹识别准确度低。而亚面的处理,容易导致识别指纹图像的清晰度误判。当然如果指纹和TP完全结合,不需要在特定区域触摸,那肯定是极好的解决方案,就如我开头说的愿景,但是目前整体的技术尚未达成。那凹凸变成了唯一可行的方案,

剩下的只是形状的差异,大家看到的外观形状其实取决于指纹模组的形状。从指示角度,圆形是最佳的,缺点只有一个,导致下巴的长度比较难缩短,方形次之,但是方形和圆形有一样的问题,就是宽度问题,放在背面尚可,放在a面,ID角度比较难接受,所以放在a面唯一可接受的形状就是椭圆形,所以大家看到放在a面的各家都是各种椭圆的变形,而这个形状的宽度受限于指纹识别模组的尺寸。

一加产品经理:关于一加2的功能性定义那为什么又不能按压,因为按压不是必要的操作。大家想象一下,手指直接放置在指纹按键上,瞬间就可以解锁,为什么又要有按压这个操作。另外操作home键又可以使用直接点击,寿命和体验都不割裂。为什么要按压呢?就是因为不和iPhone一样?

3.Type-C

一加产品经理:关于一加2的功能性定义


这是一代的数据线,当时这么设计,潜在的,想搞成正反插。结果发现当时很难解决,手机端的接口定制成不通用,推广难度很大,也会导致用户使用场景受限,而USB那一头,双面短路问题短时间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就搁下了。但是在一代上却遗留了一个体验不好的点,USB口可以正反插,却不能正反使用。定义二代的时候,这个问题想怎么也要解决,正好8月份USB 3.1标准出来了,一看有戏,结果决策这个过程,还是有两个问题需要面对。1.如何解决通用性的问题,这个也是内部pk时争论的焦点;2.只出了标准,还没有厂商出芯片,可靠性验证和量产时间的风险。

第一个通用性的问题,我问项目经理,究竟我们现在是一家大公司,导致老用户通用性受限的风险大还是我们作为仅仅出了一代手机的小公司风险大?如果现在作为小公司我们都这么被动,那是不是意味着永远找不到合适的时间点切换了?大家都不愿意做第一个,想等到产业链成熟,那谁做第一个?这个第一个是不是注定意味着牺牲?type-c带来的优势会不会整体的变革(USB3.0标准在手机上的推广被定义成失败的)?

把这几个问题想明白了,觉得有戏,那就这么干。第二个问题的解决相对比较顺利。当然这里也要感谢苹果新的12寸本本上率先使用了type-c,解决了一些推广概念上的事情。

而另外一头,其实有三种选择:1.也是type-c ;2.普通USB变型(薄片);3.现在大家看到的方案

1.很快否决,因为电脑端有那么大的留存量,这样切换太冒进。2和3有纠结,2的难度比较低,成本也有优势(成本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不惜成本和不计成本是两种概念)缺点在于可靠性(插拔次数的品质限制)和对线的外观设计(因为二代还是想延续一代的扁线设计)而3基本就是白板,需要重新设计芯片,结果可爱的工程师就这样帅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个线的成本太贵了,有点肉疼。

一加产品经理:关于一加2的功能性定义

4.屏幕选择

虽然这块屏幕很赞,但是我想说,未来是属于OLED屏幕的,TFT这样的屏幕最终会变成历史。

包括我在内这些TFT爱好者挡不住时代的车轮的,另外已经被车轮碾死小屏幕手机爱好者。大家吐槽的OLED缺点,相比优点面前根本不算什么,另外一个技术取代另外一个技术,很多时候也不是所有指标完胜。

所以后面我们的机器还是会考虑OLED,更轻薄,更低功耗,更好的对比度,柔性面板,可以去掉保护玻璃而摔不破的黑科技,唯一的担心这个被三星垄断,供应的风险比较大。

有人下面问屏幕的供应商,之所以发布会没有讲,原因有两个,不想变成供应商大会,另外一个就是处于供应风险考虑,元部件的供应都会有几个相似的供应商同时进行,比如JDI/SHARP/LG等。目前已经确认的供应商是JDI/SHARP,是否有变更,应该不会通知大家。所谓的变更降低成本,更多的厂商考虑的是供应风险,因为屏幕的回货周期非常长,需要90天左右。

色域,分辨率,亮度,功耗,这四个指标是有关系的,这个平衡性看各家的取舍,我们比较欣赏iPhone的取舍,更多的在学习和模仿它在屏幕调教上的做法,包括我们相机的部分,iPhone是一个值得反复学习的标杆,从来不敢说完虐iPhone,保持敬畏之心。和iPhone共处一个时代,是我们这些做产品人的幸运。

一加产品经理:关于一加2的功能性定义


5.摄像头选择

先解释一个概念,大家说的SONY,OV都不是生产摄像头的,而是摄像头模组里的sensor,而摄像头特指摄像头模组,至少包括sensor,马达,镜头等部分。

有人说为什么选择OV,而不是索尼,原因很简单。我们定下来大pixel方案后,发现sony的路线图里这条产品线取消了,唯一的大pixel方案是IMX377,那是一颗从DC上移植的方案1/2.3CMOS,1200W,完美,缺点实在体积太大了,而OV是1/2.6 ,1300W,即使这样,这样的选择也导致外观上很难消化,目前最高点的厚度和这颗摄像头的选型密切相关。后面具体再讲。

下面有人说OV是低端机使用的,我只能说,几乎所有手机都使用OV,要么前置,要么是后置,iPhone4的后置全部是OV,OV的确有低成本的方案在低端机中使用,但是13860这颗不是,相反这事OV产品系列中主打高性能的系列。

效果,不要听我吹,看评测,不信评测就看用户实际的评价吧。

6.为什么没有NFC

没有NFC原因很简单,NFC费钱,NFC实际的使用者太少。(说完这话,下面肯定n多跟帖,说自己是NFC重度使用者),但我们看后台数据真心少的可怜,另外一个比NFC使用还少的是MHL的功能,这个如果@孙鹏方便,也可以说明一下实际的情况。另外上一代我们后盖上贴有NFC天线,这次各种壳,如果都要支持,每一个壳上都需要有NFC,那定价上也需要上涨一些。

7.厚度问题包括重量

这也是我们不满意的地方,如果可以的话,重新来过,我会选择让摄像头凸出(当然到了那个时候,又有人喷摄像头突出的问题了)。因为这个摄像头使用了大cmos,我们又不愿意牺牲镜头的光学性能(牺牲部分光学性能,可以获得更低的模组高度,这也是为什么iPhone会突出,但是更多手机比iPhone更薄,反而可以做平的原因,这个的确看厂商的取舍,这点上我也不觉得iPhone凸出是最佳的选择),又不希望凸出,所以整机最厚的地方不满意。

一加产品经理:关于一加2的功能性定义但是数据上的厚度,不代表实际感知,这个等大家拿到机器就知道了,我再说,有洗白的嫌疑。

另外从结构堆叠上,平面的利用率大,如果想追求绝对厚度,一定要做平面。而视觉上的薄,弧度对于空间使用就有浪费,如果加上电池容量的硬性需求,在最厚点上数据就不太乐观。

本来想放刚发布 moto X style让大家猜一下厚度,又怕被误解成用moto来垫背,不同的设计语言和方式,我觉得moto X style运用得很娴熟。

一加产品经理:关于一加2的功能性定义

8.产品的反思

项目做完,已经到量产,回过头来看,产品的问题和方向。每一次做产品,都是学习反思修正的过程。

厚度和重量,轻薄化是数码产品的律动,这个不能违反,不管任何理由,而这次没有最好。

为了好的拍照,牺牲太多,尤其对于后部。大的cmos,光学防抖,激光对焦,都是好东西,但是是否需要在项目中全部使用,有待商榷。听到太多说不能凸出摄像头的吐槽,自己也受到影响,看完S6之后,发现吐槽的确是真,但是薄化却是真爱。电池容量也不妥协,这些对于轻薄有影响的部分,应该毫不犹豫割舍的。

男性化倾向,这是时尚数码产品危险的信号,而这次没有照顾女性用户,是个很大的遗憾。如果一个数码品牌只有男性喜好,注定只能小众的。

快充的部分,只考虑了现有9V,2A的问题,而对于这个趋势点的敏感性不够。虽然现在5v2A也不慢,但是相比“快”充这样,就少了一个体验提升点。

一加产品经理:关于一加2的功能性定义
一加产品经理:关于一加2的功能性定义

一加产品经理:关于一加2的功能性定义

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苏州都市网